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风景名胜型遗址的展示利用策略探讨 ——以唐(4)

来源:风景名胜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09 11:5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为缓解景区管理者与村民之间的利益矛盾,通过对村落内涵的发掘及宣传,建立其与禁苑价值的关联度,开展良性的互帮互助。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山村历

为缓解景区管理者与村民之间的利益矛盾,通过对村落内涵的发掘及宣传,建立其与禁苑价值的关联度,开展良性的互帮互助。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山村历史文化内涵,即提升禁苑内的体验环境,结合遗址旅游增加村民收入,使其双方共享遗产红利。

4.3 发挥博物馆的创新能力,数字化文物互动体验

4.3.1 沉浸式数字再现展示

对御汤遗址群的现有保护设施内设立沉浸式数字再现展示方式,通过数字化的可逆展示设施,例如全息投影、VR 展示、投影多媒体等方式,在御汤遗址保护设施内生动形象的渲染出历史风貌和氛围。同时可利用数字化三维方式对建筑遗址、历史事件、唐代文化等内容进行研究性复原展示[6]。

4.3.2 互动式数字体验展示

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实现互动式数字体验展示,通对景区实时风景及活动照片、感想心得等信息保持实时线上、线下的互动文化体验。

数字化模拟考古体验,通过数字化建模,将丰富的文化地层剥离展示,通过触摸屏或相关终端设备,在数字化华清宫遗址上体验“考古学家”。

对华清宫遗址、西安事变旧址的历史沿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后,结合手机终端设备,设计以展示、宣传、教育为主要功能的文化教育数字产品,以青少年人群最容易的方式交互体验,达到加深对遗址价值认识的教育目的。

4.3.3 事件体验展示

在西安事变展示区内,通过事件叙述性的展示游线、角色带入的展示方式,将“西安事变”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转折点的地位及意义进行深入教育与宣传,进一步激发公众的爱国情怀。

4.4 风景名胜保用结合,共建绿色根基

华清宫遗址所在的骊山是秦岭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东部的“绿色廊道”的骊山风景名胜区,是集生态防护、旅游休憩、遗址保护为一体的历史生态片区[7],遗址的展示利用需与周边环境紧密结合,应发挥其生态、人文效应。特别是该区域为西安市域东部的绿色空间,保护其生态功能与传统地景风貌,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是对遗址价值的保护、展示及阐释。

小结

本文基于实地调研、价值评估及问题总结,得到了华清宫遗址在保护与展示方面的现状不足,进而围绕“发掘遗产价值、彰显地理格局、活化展示方式、共享遗址价值”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华清宫遗址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不仅在弘扬历史、塑造地景、传承文脉等方面独具价值;同时也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主题下,以其地处西安大都市区主导风“上风向”的独有位置及骊山丰富的绿色植物资源,发挥着控制建设、优化通风、调节气候的“风道景区”功效[8]。因此,未来的规划不仅要立足文物本体的价值内涵,也应具备“区域协同、景城合一、人地互动”的视野与理念,从而使华清宫遗址得以科学保护、完美展示、科学阐释、有效管理及发挥出地区综合功效,并最终成为国内外大型古遗址旅游景区保护与展示工作的优秀案例。

[1]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 解读《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N].中国文物报,2018-10-12(1).

[2]骆希哲.唐华清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0).

[3]邢宗海,胡敏,兰伟杰.城市型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技术要点——以《唐华清宫遗址保护规划》为例分析[J].中国名城,2013(04).

[4]薛倩,薛立尧,张沛.陕西省魏长城遗址现状调查及保护规划策略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8(02).

[5]刘爱河,于冰.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名城,2018(04).

[6]孔黎明,荣晓曼.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展示中应用综评[J].中国文化遗产,2018(02).

[7]薛立尧.以绿色基础设施为西安城市生态化建设筑基[N].西安日报, 2018-11-19(008).

[8]薛立尧,张沛,田姗姗.西安城市风道景区构建方法及实证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17,33(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面上项目(编号:JG0)

Huaqing palace site belongs to the scenic a few years of the Huaqing palace sit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rapid growth, but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f site did not study further to presentation and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nserv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the value and carrier of Huaqing palace site, on the basis of sit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es with site value, this paper discovered main problems, and proposed the protective presen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level planning technology strategy for conservation and activation.

文章来源:《风景名胜》 网址: http://www.fjmszzs.cn/qikandaodu/2020/0709/368.html



上一篇:关门山冰瀑雪屯:冬天里的童话世界
下一篇:扇形甩水

风景名胜投稿 | 风景名胜编辑部| 风景名胜版面费 | 风景名胜论文发表 | 风景名胜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风景名胜》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