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风景名胜型遗址的展示利用策略探讨 ——以唐(5)

来源:风景名胜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09 11:5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引言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利用”提升到与“保护”相等的地位。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引言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利用”提升到与“保护”相等的地位。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更是对未来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文件[1]。华清宫遗址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 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具有“多重身份”。近三十年,其在旅游产业上高速发展,但对于遗址内涵的展示利用存在方向的偏颇,如仅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为主要展示内容,对历史信息展示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存在一定不足。本文以华清宫遗址为例,探讨作为遗产旅游热点的风景名胜型遗址在阐释展示的策略探讨。1 遗址概况及类型华清宫遗址是唐代著名的离宫遗址,为兴庆宫、翠微宫、玉华宫、九成宫等离宫之首。而其自仰韶时期姜寨先民就在此使用温泉,西周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就发生在此。秦汉时期此地修建沐浴的骊山汤,隋代修建骊山行宫,唐代进入鼎盛时代建成汤泉宫,后玄宗改为“华清宫”,宋元明清时期逐渐没落仅为温泉汤池,清代再次修建西安第一个公共园林“环园”,之后成为蒋介石的行宫,西安事变第一枪就发生在此。1956年华清宫遗址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的古遗址可按照用地及功能属性分为城市绿地型、风景名胜型、自然保育型、郊野型四种类型(表1)。根据华清宫现有的用地性质、资源等级、区位条件、城市功能,其应属“风景名胜型”,该类遗址在保护的基础上,应更为着重关注对遗址的展示阐释、活化利用工作。2 遗址的价值评估及价值载体根据历史沿革、历史地位、在此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革命文化、文化艺术、出土物的历史内涵以及其社会、文化层面等方面,对遗址价值进行综合评估 价值评估(1)历史价值华清宫遗址是自新石器时期开始并持续6000多年的骊山地区人类活动聚集地,“西周之亡”“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西安事变”等众多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在此,也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处仍在使用的唐代皇家离宫和梨园遗址,为华夏文明的起源、盛世及延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见证作用。(2)科学价值其选址、建筑布局遵循了传统理念,并充分利用山形水系的天然因素,最终形成“六阶”错落有致地建筑布局,是唐代城市规划最高水准的代表之一[2]。其御汤遗址地下供水、排水管网自成体系,体现了唐代高超精巧地工程设计水平。(3)艺术价值表1 依用地属性及空间功能的古遗址类型汇总表(表格来源:薛立尧绘制)?御汤建筑遗址充分反映出唐代的大气、典雅的审美艺术造诣。(4)文化价值华清宫遗址引发了西周灭亡、唐代极盛转衰、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等重要历史节点发生处;传承着原始宗教、佛教、道教的宗教信仰活动;引发如白居易《长恨歌》等诗歌艺术创作,在中国的文学、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产生广泛影响。(5)社会价值华清宫遗址范围内的环园及兵谏亭旧址,承载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的“西安事变”,是我国近现代历史重要的爱国主义?价值载体遗址价值必须通过有形的载体展示体现,华清宫遗址的价值载体是由整体格局、遗存本体、附属文物和历史环?历史环境华清宫北望蜿蜒渭河,南靠骊山,东环临河,西绕潼水,温泉赐浴,山水形胜,独秀关中;而其所在地温泉水系也是历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 整体格局图1 主要存在问题的现状照片(图片来源:白海峰、巨东、薛倩拍摄)由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山水融合而构成的唐昭应县城、华清宫宫城、骊山禁苑三大部 遗存本体遗存本体主要由29 处古遗址 、12 处古建筑、3 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以及1 处其他?附属文物在骊山禁苑及环园内分布有清代及民国的2处摩崖题刻、环园及老母殿周边的19 棵古树名木及遗址内出土的可移动文物等。3 展示利用的主要存在问题华清宫遗址属于风景名胜型遗址,决定了其具有优质的自然、人文资源,极具展示阐释的潜力。但在实地调研、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目前在展示和利用方面还存在部分问题:(1)大格局的价值载体不够明确,仅知“宫”,不识“山与城”;(2)遗址本体的展示的现状与游客对遗址保护性展示参观体验之间的存在巨大差距;(3)骊山上下交通游线联动较弱,山下核心景区2%的面积承载了90%游客量,旅游压力极大;(4)存在利用对象与遗址价值联系较弱及不当使用;(5)展示主要集中在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阐释不足。4 改进及优化策略自2015年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成立,将原独立运营的华清池和骊山进行一体化管理运营,整合资源,这一举措为遗址整体保护、综合展示奠定坚实的管理及后期实施的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针对分析的主要存在问题,对遗址的展示阐释工作以分级保护、改进展示、优化阐释的规划目 厘清“保护至利用”的程度,构建国家文化地标根据遗址本身属性的多元化,涉及文物、自然、旅游、文化等因素,考虑将价值载体以及自然风景资源组成保护利用对象。从保护利用的框架搭建中,对保护利用对象根据其价值内涵的重要性、独特性、以及多元性等价值属性,风景名胜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文物利用等不同要素的特性,采取以“保护”“保护展示”“活化利用”三个不同程度的措施,将?“保护”通过对遗产价值的认知,可以看到“山—宫—城”格局内大量尚未认知、展示并潜在自然与人为破坏影响因素较大的价值载体成为“保护”的重要对象[3]。图2 华清宫遗址保护利用总平面图(图片来源:薛倩、何希萌、杨菲绘制)对于尚未认知的整体格局保护,通过设立保护界桩、保护标志碑及说明牌等措施对遗址的“山—宫—城”大格局进行系统性、统一的标识及保护;在展示主题定位中,将三大区的价值展示及阐释始终围绕,县城主要展示唐代昭应城时期的文化内涵以及临潼县内的民俗文化;离宫要展示唐代最为鼎盛时期的事件、人物,突显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顶峰时代特征;其禁苑主要展示出唐代宫苑园林的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建筑艺术布局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环境。禁苑内已探明未展出的缭墙遗址通过整体本体保护、植被清理、地表标识以及环境改造提升等方式将缭墙遗址从骊山丛林中、村落里“亮出来”,体现遗址的东、西边?“保护展示”对要素的保护性展示需从价值承载度、可观赏性、可达性、展示难度、游客承载力、管理压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充分考虑旅游规划、宣传推广、公众利益、社会影响、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策划遗产的整体展示结构,所有阐释方式都必须服务于遗址价值的传播,确保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4]。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古诗词、考古报告等资料梳理,对目前回填的建筑遗址进行地表标识展示,并恢复已考古明确的建筑遗迹采取“保护展示”。唐昭应县城已探明的城墙遗址,根据地表城市建设情况,结合城市空地、绿地、道路等地面无建筑物的空间,构建城市道路边的“遗址小绿地”、道路遗址标识区等措施,将遗址保护与城市公共绿地、公共设施结合起来,将遗址价值内涵融入城市物质空间中。同时,对县城内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等历史街巷通过行道树、标识牌等要素构成城内的历史街巷格局。华清宫内的宫墙遗址结合现有空地,进行室外地表铺装标识,在历史信息层层叠压的现有园林中,明晰突显宫城城墙及分区的不同功能及区域,对其历史内涵及价值的提升起到积极影响。图3 沉浸式数字展示星辰汤遗址示意图(图片来源:薛倩、杨菲绘制)禁苑内未展示的重要建筑遗址,进行地表模拟标识及标识性保护设施,其中对朝元阁、集灵台、望京楼三大建筑遗址的标识展示,结合自然山形的三重布局构建出“更上朝元最高处,饶君都看渭川图”的意境;连贯老君殿遗址与朝元阁之间的原有的连通道路,突显道教在唐代的崇高皇家地位。依据禁苑中“东佛西道”的宗教分布特点,围绕禁苑内的现存唯一一座唐代名寺——石瓮寺为核心,结合周边石瓮、石瓮桥、举火楼、火神庙以及优美的骊山自然风景等对象资源,营造具有佛教禅意的保护展示 “活化利用”对华清宫遗址这里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人物、诗词歌赋、宗教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深入发掘,结合传统节假日,在价值载体的真实空间内融入“灵魂”。将禁苑三重建筑遗址结合“骊山晚照”这一著名“关中八景”特征,使人在同一空间位置感受与古人一般“骊宫高处入青云”的情感共鸣;而对紧靠朝元阁的道教宗教文化的利用,营造“仙乐飘飘处处闻”的文化意境;东侧石瓮寺结合历史文献中“金钿照耀石瓮寺”等记载,深入挖掘石瓮寺作为皇家寺庙的文化内涵及历史典故,以及与周边自然资源构建出禅意修行的活动空间;同时,利用传统节假日的文化内涵,如“上巳踏春”“清明踏青”“走谷雨”“端午沐浴” “重阳登高”等开展优秀传统民俗活动,丰富骊山禁苑区的展示阐释多样性,提升活跃度,如“七夕节”的爱情活动在禁苑的百年连理枝前祈愿“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使其更具有仪式感,“重阳节”登高至烽火台俯览 社会力量参与展示利用,共享遗产价值文物的保护利用已成为全社会公众关注的对象,其社会群体包括有专业人士、游客、原住民及管理者等。不同的身份群体对文物展示利用的角度不同、需求不同,因此多方的参与可促使遗址?专业引领专业人士是遗址展示利用的引领者,从历史、考古、建筑规划、景观、艺术等专业的角度解读、理解遗址内涵,展示其遗址本体、阐释其价值内涵。通过学术讨论会、文创产品的研发、跨界的艺术文化活动等形式,使其价值整体更为丰富,与当今社会、生活发展?联动网络对存在骊山上下交通联系较弱以及游人分布布局的问题,提出结合现有出入口、缭墙遗址、骊山自然资源,新增山上下的门户空间,提升山上下的道路通行能力,打造多样的交通方式及转换功能等途径,构建基于三大格局的道路网络,形成山上山下交通联动,增强互动关系。其中对山上的现状道路进行梳理和组织,形成“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层级游线路网,对每一条交通线路根据遗址分布、内涵、利用对象等情况,形成面向不同人群、具有鲜明主题性的展示游线,包括以唐代离宫为主题的皇家宫苑游线、以山水地景为主题的徒步登山游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西安事变”游线、以佛道信仰为主题的宗教朝拜游线等。交织起的道路网络,连通临潼城、景区、骊山之间的城市居民、游客及村民之间联系,更是对遗址利用率的叠加。城市居民可根据徒步登山路线开展日常的休闲健步活动,同时还可举办相关体育赛事;游客面对多种游览线路,可依据喜好选择,主题鲜明,增加禁苑吸引力;骊山上的原住民则可依靠增加的路网,结合自家院里形成唐文化、禁苑文化下的民宿、茶馆、咖啡店等服务型业态,增加收入,将原住民与遗产价值内涵更为?社会参与华清宫遗址的丰富内涵持续吸引着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在政府主导下,调动起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而成为新时代的新趋势。2016年山西省在提出“文物建筑认领”的政策[5],一方面解决实际保护工作中低等级文物保护的困境,另一方面对激发社会的责任感,发挥文物的社会价值。借鉴山西的经验,对昭应县城中城墙遗址小块绿地,可动员社会资本力量开展认领、改造、利用等相关措施,一方面增加城与宫的价值关联度,另一方面增加遗址利用的活跃度。为缓解景区管理者与村民之间的利益矛盾,通过对村落内涵的发掘及宣传,建立其与禁苑价值的关联度,开展良性的互帮互助。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山村历史文化内涵,即提升禁苑内的体验环境,结合遗址旅游增加村民收入,使其双方共享遗产红?发挥博物馆的创新能力,数字化文物互动体验4.3.1 沉浸式数字再现展示对御汤遗址群的现有保护设施内设立沉浸式数字再现展示方式,通过数字化的可逆展示设施,例如全息投影、VR 展示、投影多媒体等方式,在御汤遗址保护设施内生动形象的渲染出历史风貌和氛围。同时可利用数字化三维方式对建筑遗址、历史事件、唐代文化等内容进行研究性复原展示[6] 互动式数字体验展示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实现互动式数字体验展示,通对景区实时风景及活动照片、感想心得等信息保持实时线上、线下的互动文化体验。数字化模拟考古体验,通过数字化建模,将丰富的文化地层剥离展示,通过触摸屏或相关终端设备,在数字化华清宫遗址上体验“考古学家”。对华清宫遗址、西安事变旧址的历史沿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后,结合手机终端设备,设计以展示、宣传、教育为主要功能的文化教育数字产品,以青少年人群最容易的方式交互体验,达到加深对遗址价值认识的教育目 事件体验展示在西安事变展示区内,通过事件叙述性的展示游线、角色带入的展示方式,将“西安事变”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转折点的地位及意义进行深入教育与宣传,进一步 风景名胜保用结合,共建绿色根基华清宫遗址所在的骊山是秦岭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东部的“绿色廊道”的骊山风景名胜区,是集生态防护、旅游休憩、遗址保护为一体的历史生态片区[7],遗址的展示利用需与周边环境紧密结合,应发挥其生态、人文效应。特别是该区域为西安市域东部的绿色空间,保护其生态功能与传统地景风貌,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是对遗址价值的保护、展示及阐释。小结本文基于实地调研、价值评估及问题总结,得到了华清宫遗址在保护与展示方面的现状不足,进而围绕“发掘遗产价值、彰显地理格局、活化展示方式、共享遗址价值”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华清宫遗址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不仅在弘扬历史、塑造地景、传承文脉等方面独具价值;同时也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主题下,以其地处西安大都市区主导风“上风向”的独有位置及骊山丰富的绿色植物资源,发挥着控制建设、优化通风、调节气候的“风道景区”功效[8]。因此,未来的规划不仅要立足文物本体的价值内涵,也应具备“区域协同、景城合一、人地互动”的视野与理念,从而使华清宫遗址得以科学保护、完美展示、科学阐释、有效管理及发挥出地区综合功效,并最终成为国内外大型古遗址旅游景区保护与展示工作的优秀案例。参考文献:[1]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 解读《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N].中国文物报,2018-10-12(1).[2]骆希哲.唐华清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0).[3]邢宗海,胡敏,兰伟杰.城市型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技术要点——以《唐华清宫遗址保护规划》为例分析[J].中国名城,2013(04).[4]薛倩,薛立尧,张沛.陕西省魏长城遗址现状调查及保护规划策略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8(02).[5]刘爱河,于冰.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名城,2018(04).[6]孔黎明,荣晓曼.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展示中应用综评[J].中国文化遗产,2018(02).[7]薛立尧.以绿色基础设施为西安城市生态化建设筑基[N].西安日报, 2018-11-19(008).[8]薛立尧,张沛,田姗姗.西安城市风道景区构建方法及实证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17,33(11).

文章来源:《风景名胜》 网址: http://www.fjmszzs.cn/qikandaodu/2020/0709/368.html



上一篇:关门山冰瀑雪屯:冬天里的童话世界
下一篇:扇形甩水

风景名胜投稿 | 风景名胜编辑部| 风景名胜版面费 | 风景名胜论文发表 | 风景名胜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风景名胜》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