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十七至十九世纪西方画家所绘制的中国图像研究(2)

来源:风景名胜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2 07: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1 托马斯·阿罗姆《北京西直门》图片来源:《中华帝国》书籍 三、托马斯·阿罗姆与“中国画” 托马斯·阿罗姆是19 世纪中叶英国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

图1 托马斯·阿罗姆《北京西直门》图片来源:《中华帝国》书籍

三、托马斯·阿罗姆与“中国画”

托马斯·阿罗姆是19 世纪中叶英国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师和水彩画画家,他根据威廉·亚历山大对中国风土人情创作的作品结合自己想象力进行中国风绘画的二次创作,所创作的作品是真实与想象的结合体,引起了英国人乃至欧洲人对中国风情的关注。托马斯·阿罗姆的中国风绘画中有许多是建筑类型的绘画,借鉴了纽霍夫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图创造了其脑海中的南京瓷塔景象,塔顶的菠萝造型更是深入人心,使欧洲人误认为是中国特色。依靠波塞尔的作品描绘了广州、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汲取英国海军画师司达特和怀特的素材,创作了中国香港、厦门、宁波、镇江、南京等城市的风景绘画。

《北京西直门》(图1)一画是根据亚历山大的原作进行的改动,亚历山大所绘制的北京西直门距离更远,阿罗姆的北京西直门则给人更近的感觉,城墙显得更加雄伟和坚固,整幅场景更加雄伟壮丽。阿罗姆将亚历山大绘制的三孔桥位置进行变动,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成为整幅画的亮点,整座城十分繁荣。阿罗姆将颜色也进行了维多利亚风格化,这幅画中色彩对比强烈,将建筑顶部用黄色描绘,褐色和灰色与景色的结合突出了豪华和大气,建筑细节的突出给画面大大加分。

托马斯·阿罗姆也描绘了清朝时期社会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在色彩选择方面他借用威廉·亚历山大的手法,以色彩区分社会阶层等级。虽然阿罗姆对中国题材的绘画是建立在他人成果之上的,但是他完善了亚历山大、波塞尔、司达特和怀特在一些创作作品上的细节,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基本上保留了中国清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与威廉·亚历山大不同的是,托马斯·阿罗姆是一名建筑师,在建筑绘画中他更能完整地把握图形轮廓、控制光影与阴暗、正确处理绘画中心等。在绘画中阿罗姆借助数学、透视学、人体解剖学、光学色彩等等,以求真求美,竭力塑造人的肉体和精神完美统一的形象,注重写实、以块面塑造形体、强调焦点透视的特点,表达更深层次的意境,以追求打破时空界限的视觉感受。

大部分外国人都是根据阿罗姆所出版的《大清帝国城市印象:十九世纪英国铜版画》这套版画作品所了解中国的,这本图文并茂的画册蕴藏着明清帝国的历史,让欧洲人真正了解中华盛世。正是有了阿罗姆对长城和运河的描绘,才将中华民族的奇迹得以宣传,也让中国人认识到断垣残壁乃是“国之瑰宝”。在没有相机的时代,阿罗姆绘画的中国场景图也为后期中国研究清朝时期的史实提供图像资料,为现今学者研究历史问题提供了考证。

四、结语

17、18 世纪,西方国家的人们因为中西贸易的开始了解中国文化,继而产生“中国热”,弗朗索瓦·布歇根据书籍文字以及航海家的语言描绘想象勾勒出了中国式场景。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后,威廉·亚历山大对中国景象的真实写生打破西方国家对于中国风貌的想象,也改变了英国人乃至欧洲人对中国建筑、社会风貌以及人物特征的固有想法。托马斯·阿罗姆在威廉·亚历山大对中国景色描绘的基础上加上想象力勾勒出了他内心的中国景象,使中国文化再一次兴起于欧洲社会。他们三人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历史意义。

[1]吴震.“姑苏版”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热”[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02):48-53.

[2]孙晓昕.从布歇的四幅作品看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热[J].大众文艺,2011(21):164.

[3]石欣.法国洛可可绘画艺术和布歇[J].世界文化,2001(01):1.

[4]陈璐.威廉·亚历山大笔下的中国图像[J].艺术百家,2014,30(02):186-193+148.

[5]任汉伦.中国热的“余温”——1793乾隆英使团威廉·亚历山大画作探析[J].美与时代(中),2017(11):65-67.

文章来源:《风景名胜》 网址: http://www.fjmszzs.cn/qikandaodu/2021/0722/1061.html



上一篇:大明湖一城山色半城湖
下一篇:赛里木的诗意生活

风景名胜投稿 | 风景名胜编辑部| 风景名胜版面费 | 风景名胜论文发表 | 风景名胜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风景名胜》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