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上善濯水一丝一缕总关情

来源:风景名胜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0 09:5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黔江区濯水古镇,有山,麒麟盖;有水,阿蓬江。 阿蓬江,全国唯一自东向西流淌的河流,一路向西倒流五百里,至此放慢了脚步,不忘回馈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黔江区濯水古镇,有山,麒麟盖;有水,阿蓬江。

阿蓬江,全国唯一自东向西流淌的河流,一路向西倒流五百里,至此放慢了脚步,不忘回馈濯水一泓碧波。

或许是“从善如流”的滋养,这座兴起于唐,兴盛于宋,走过一千多个春秋的古镇,曾发生过许多关于“善”的故事。

近乡情怯。我的家乡就在阿蓬江下游,离濯水古镇不远。每次回老家,只是匆匆路过古镇。

一次回乡探亲,我抽出大半天时间,试图真正走进濯水古镇,去聆听老街光滑凹凸的青石板下,那隐藏着的旧事。

濯水古镇 图//李相博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五月的初夏,娇柔明媚。

我来的这天,不是旅游旺季,仅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闲逛。

一走进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街口的古戏楼。古镇人爱看戏,那个时代,看戏是有“瘾儿”的,一为显示身份,二为广结人缘。

濯水独有的“后河古戏”,以“半台锣鼓半台戏”的激昂,传达着老百姓心中的悲欢。如今虽没有机会看一幕古戏,但戏楼外的一组组对联,仿佛是古戏楼依旧在无声诉说昔日的热闹景象。

“古镇澜回,千声犹荡土家韵;高台风起,百载远惊巫峡云。”

“丝弦醉月,水袖裁云,演古镇传奇,半台锣鼓半台戏;韶乐绕梁,霓裳焕彩,添武陵神韵,百代风骚百代情。”

…………

曲终人散,如今的古戏楼人去楼空,此时无声胜有声。

古戏楼是一方水土的剪影。透过它,你能想象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昔日的繁荣盛景。

濯水古镇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是渝东南地区最富盛名的古镇之一。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保存了浓郁的渝东南传统镇街格局,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濯水古镇因环境幽美、白鹤翔集,昔称“白鹤坝”。这里自古与乌江、酉水一起,成为沟通三峡地区和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成为无数水码头中不能忽略的重要驿站。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才有经济和商贸的繁荣。

到清代后期,该地区依旧是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

我们的父辈祖辈,不管是从彭水到龚滩,还是从龚滩到彭水,都必经濯水这方水陆码头。

千年过去,将昔日繁荣看尽的古镇,坐落在青山之间,唯有它的知己——美丽的阿蓬江依旧陪伴着它,滋润着它。

古镇老街 图//李相博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背着背包、拿着相机,继续往里走。曲径通幽的青石板路两旁,皆是打糍粑、磨豆花的小商小贩,处处溢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妹儿,要不要试一下刚出锅的叶儿粑?”

“大姐,这个叶儿粑是怎么做的噢?”

“这是用我们本地的蔬菜,榨成汁跟糯米一起蒸煮的,试一试?”

看着玲珑剔透的叶儿粑,我有些心动。粑粑还冒着滚滚热气,我一口咬下去,香糯糍软,实在可口!

在老街旁,还竖立着千姿百态的雕塑,再现了昔日商贸繁荣的盛景:坐在方桌旁休憩品茗的茶客,进出商号钱庄的商人,忙于招呼顾客的渔翁,都给老街平添了浓郁的市井烟火气——特别是那渔翁,他手中的铜秤杆高高翘起,就意味着让利三分。这,也是古镇千年积淀下来的经营之道。

特别是街心矗立的“天理良心”石碑,字体虽有些斑驳模糊,却仍不失它“镇镇之宝”的身份和地位。这块石碑,正是解读濯水古镇千年历史的“钥匙”。

原来,在濯水古镇,有一个关于“六大家族”的传奇。

“李家的面子,龚家的杆子,汪家的银子,余家的铺子,徐家的刀子,樊家的锭子。”这句在当地广为流传的话,概括了清末民初时期,古镇上名噪一时的“六大家族”各自的特点。

先来说李家的面子。清末民初,李家在这儿最有面子,不仅人丁兴旺,而且财力雄厚,素有“李半街”之称。李家子弟多出达官显贵,其中不乏杰出人物。

龚家是古镇上的第二大家族,至今已传嫡十二辈。旧时社会动荡、官府无能,龚家就起头建立了一个民间结社组织,在镇上维持地方秩序,解决了许多官府都无能为力的事情,赢得了百姓的信任。“龚家的杆子”由此而来。

文章来源:《风景名胜》 网址: http://www.fjmszzs.cn/qikandaodu/2021/0320/960.html



上一篇:不负习总书记的殷切希望
下一篇:说走就走静享身边的美丽

风景名胜投稿 | 风景名胜编辑部| 风景名胜版面费 | 风景名胜论文发表 | 风景名胜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风景名胜》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