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缅甸深度游左眼浮屠右眼众生(2)

来源:风景名胜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7 07:3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火车的沿途停靠站只有缅甸文标注,所幸我们并没有特定的地方要去,也就不在乎具体哪站下车。不过每当停站的时候,看到我们一脸迷茫地看着窗外,就

火车的沿途停靠站只有缅甸文标注,所幸我们并没有特定的地方要去,也就不在乎具体哪站下车。不过每当停站的时候,看到我们一脸迷茫地看着窗外,就总有英语较好的当地乘客来询问我们是否有想要下车的站点。火车行驶的时候,我们为了拍照要在车厢里来回走动,于是就常有乘客以为我们在寻找空座,便主动向旁边挪动,试图腾出一个空间让我们坐下。在火车上不过小半个下午的光景,我们却由衷感到了人们的善良与热情。

2 蒲甘:日出浮屠,一眼万年

热气球喷着火从烟雾缭绕的树丛里缓缓升起,矗立了几个世纪的佛塔威严沉静。我们常常顾不上说话,日出晨光中只听到停不下来的快门声和惊叹声。

作为缅甸历史上第一个民族统一的都城,蒲甘的建塔规模堪称缅甸建塔历史上的顶峰。据说佛塔的数量曾超过了蒲甘城市居民的人数。这里的佛塔一片片,一簇簇,举目便是。

来到蒲甘,看日出浮屠是旅行者心愿清单中最重要的事,当朝阳缓缓升起,瑰丽的阳光洒在这片散落着3000多座佛塔的蒲甘平原上,天地间霎时美得不可方物。我们寻了个高处迎接日出,已进入干季的蒲甘,天空雾霾很浓。没了凉季的通透和层次,阳光也融在了泛黄的灰尘里,更添了神秘厚重。平原上涌动的朝雾被霞光熏蒸出温暖的金色,不一会儿,一只只热气球喷着火从烟雾缭绕的树丛里缓缓升起,这壮观的场面却仿佛只是为万千佛塔拉开序幕。面对人们的惊呼与朝拜,霞光中的佛塔不作言语,一如过去的好几个世纪,它们静静矗立在一片金黄的光晕中,威严而沉静。

除了日出和佛塔,蒲甘还有四处遍布的僧院和随处可见的僧侣,他们身穿红色袈裟、手持黑伞,深受人们尊敬。小乘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纪传入缅甸,如今人们对佛教的信仰早已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受佛教思想影响,乐善好施已经成为这里的民风。从数以万计的佛塔、寺庙,到僧侣的斋饭、袈裟,从公车的凉棚到公园的石凳都是人们募捐修建的。

看完日出,我们便在蒲甘的佛塔中穿行。金色的塔顶高高耸立在密林之间,熠熠生光的佛塔数以千计,这是比“南朝四百八十寺”更加令人震撼的圣迹。在一座佛塔外,我们偶遇了一群从附近城市来参观游玩的小和尚,他们正嘻嘻哈哈地闹成一团,领队在给他们合影。我们也上前给他们拍照,孩子们面对我们的镜头害羞起来,看得出他们开心又好奇。其中一个小孩一脸傲娇可又很想被拍,不停在我们的镜头前走来走去,实在是可爱极了。拍完照大家各自继续旅程,孩子们笑着挥手跟我们再见,我们瞬间融化在一张张比阳光还温暖干净的笑容里。

(左右页图):村庄门口经营杂货铺子的老板娘已经64岁了,可岁月在她身上却仿佛凝固了一般,可想而知,她年轻时该是位怎样的美人啊。之前认识的僧院大叔跟老板娘关系很好,他说:“她对我们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我随时都可以来免费喝杯啤酒。”

继续往里走,看见很多僧侣坐在台阶上,他们面朝主塔或佛像的方向,闭眼祈祷。与我们这些满脸新鲜好奇的游人不同,他们的神态或静谧或肃穆,面对信仰的神情坚定而真诚,令人心头不由一震。我们不愿惊扰了他们,于是静静坐在旁边,亦做了一次心无杂念的修行者。

在佛塔门口有一个募捐箱,为了尊重习俗我们也在里边放了一点零钱。拍照的间隙,一位在僧院工作的大叔让我们坐在草席上乘凉,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的生活还有僧院的日常。聊到兴起,他又掏出手机给我们看相册,里边满是蒲甘的日出日落,还有僧院的日常场景。他一边展示,一边赞叹这里真的很美。在一个城镇几十年如一日生活的人,却仍然对这里怀有真挚的热爱,无论出于蒲甘的魅力还是他的信仰,这份热爱都令人动容。

草席上坐着一位年纪稍大的僧人,他不会英语,见我们坐下,连忙端出茶壶让人给我们倒茶,又拿出自己做的炸花生和拌菜,比划着让我们尝尝。对比刚刚捐出的只够买瓶水的零钱,现在受到如此大的热情和善意,我们顿觉感动又羞愧。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一句缅甸的俗语:“心诚之人施舍一颗榕树籽般大小的东西,就可以得到榕树那样大的报答;心不诚之人即使施舍榕树一样大的东西,也只能积下榕树籽那样小的功德。”原来比起施舍的贵重,这里的人们更看重施者的诚意。

告别了佛塔,闲逛途中路过一个小村庄,这里的生活很简单,男人们大多外出劳作,女人们留在家里纺织,时不时抽上两口棉花叶撵成的烟卷。村庄里,人们自力更生,自得其乐。一个小女孩看到我们竟毫不怕生地跑上前来,拿着一个袖珍娃娃枕头向我们兴高采烈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听到我们夸她做得好看,就又转头撒着娇请奶奶帮她剪掉娃娃的线头,煞是可爱。

文章来源:《风景名胜》 网址: http://www.fjmszzs.cn/qikandaodu/2021/0627/1052.html



上一篇:千年秘酿致中和今朝美酒香更浓专访浙江致中和
下一篇:中医药旅游混搭新模式

风景名胜投稿 | 风景名胜编辑部| 风景名胜版面费 | 风景名胜论文发表 | 风景名胜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风景名胜》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