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成都的清明上河图从薛田成都书事百韵看北宋成(2)

来源:风景名胜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1 09:4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桤树。此树蜀中易见,唐宋以后常见诸诗文。其特点是易成活、生长快,一般砍伐作薪。现在成都所辖崇州市还有桤泉镇。苏轼《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

2.桤树。此树蜀中易见,唐宋以后常见诸诗文。其特点是易成活、生长快,一般砍伐作薪。现在成都所辖崇州市还有桤泉镇。苏轼《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有“桤树三年已足烧"之语,故宫旧藏东坡墨迹《书杜甫〈堂成〉并跋》:“蜀中多桤木,读如欹仄之欹。散木也,独中薪耳。然易长,三年乃拱,故子美诗云,……凡木所蔽,其地则瘠;惟桤不然,叶落泥水中辄腐,能肥田,甚于粪壤,故田家喜种之。得风,叶声发发如白杨也。"[1]可见,多桤木,乃蜀中生活成本较低、易于安居乐业的特征之一。

3.。左思《蜀都赋》:“其园则有茱萸”李善注:“,酱也。缘树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时正青,长二三寸,以蜜藏而食之,辛香,温润五脏。,草也,其根名,头大者如斗,其肌正白,可以灰汁煮则凝成,可以苦酒淹食之。蜀人珍焉。"是知为两物,且在蜀地历史悠久。张骞通西域到了大夏(今阿富汗)即听说在千里之外的“身毒"(今印度)市场,可以看到蜀地的酱、蜀布、筇竹杖等商品,可见酱乃蜀地最早的出口商品之一。而“"即指魔芋,乃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又可食用。上文中提到的地丁、天蓼亦为中草药名。四川是中草药王国,成都的中药材市场历来发达,宋代即有药市(费著《岁华纪丽谱》),正可谓渊源有自。

4.蹲鸱。即今天所说的芋头、芋儿。川菜里现在还有芋儿烧鸡、芋儿烧鸭等名菜。《史记·货殖列传》:“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张守节《史记正义》:“蹲鸱,芋也。"左思《蜀都赋》也说:“交让所植,蹲鸱所伏。"苏轼《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亦云“芋魁径尺谁能尽",亦把蜀中多肥大之芋头当作富饶之象征及终老之资。在以解决人民温饱为治国理政最高目标的古代社会里,蜀中丰富的可以做粮充饥的芋头颇具独特的吸引力。

5.荔枝。诗云“荔枝冲瘴夏宜然",说明北宋时成都还能生长荔枝。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开始,在扬雄、左思的《蜀都赋》,孔稚的《谢赐生荔枝启》、张籍《成都曲》、宋祁《避暑江渎祠池》等作品中,都有成都生长荔枝的记载。但到了南宋及以后,在文献中再也难睹成都荔枝的“倩影芳姿"。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从公元12世纪初叶迄14世纪初叶的200年间,人类经历了一次全球气候变冷,南宋时气候较唐代、明代及20世纪初(1924年)为冷,故南宋以后的成都气候已不适合荔枝生长[2]。反之,我们也才能理解汉代司马相如“涤器"时为何穿“犊鼻"④及此诗中竟出现目下成都不多见的“棕树"“甘蔗"“芭蕉"等植物,盖因两汉及北宋成都气候较现在为热,适合于热带植物生长。

(二)各种美食

成都历来是著名的美食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最早的“世界美食之都"城市。

1.酒。说到成都的美食,自然会想到“相如涤器,文君当垆"的美酒。诗云“垆边泛蚁⑤张裙幄",又云“侧弁⑥猖狂抛玉,归鞍酩酊坠金钿"“南亩醉过攒帜队,西楼欢坐列琼筵"。你看,成都不但酒好,而且宴饮成习、规模颇大⑦,且豪饮极欢⑧,甚至连妇女都喝得酩酊大醉,发髻上的钗钿等饰物坠落而不自知。据史料记载,唐宋时蜀中美酒著名者如青城乳酒、剑南烧春、郫筒酒、东岩酒(嘉州)、荔枝绿(宜宾)等,而宴饮又往往是与游乐联系在一起的。

2.其他美食。诗云:“受辛滋味饶姜蒜,剧馔盘足鲔。"蜀人“尚滋味"“好辛香",历来以美食著名。四川美食自古调味多用“姜蒜",直到今天还是如此;而“鲔"则左思《蜀都赋》中已有“鲔鳟鲂"之语,“鲔"指鲟鱼,“"指大鲤鱼,直到今天也还是川菜中常见的水产品食材。虽辣椒的引进及记载食用比较晚⑨,但从诗中可看出蜀人“好辛香"由来已久。

(三)煮盐及铸钱术

盐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诗中“发牢盆浑弃卤,铁资圜法免铅"两句,显然写的就是当时制盐和铸钱的情况,虽语焉不详,但却指出了蜀中盐业及铸币业发达的事实。《华阳国志·蜀志》载:“(李冰)又识查水脉,穿广都盐井。"可知钻井术及盐井开采乃蜀人所发明。当时的陵州(今眉山市仁寿县)、自贡等都是重要的井盐生产地。

(四)蜀锦蜀绣

成都又称“锦城",从秦汉以来织锦业就高度发达,故以“锦"名城名江。到了三国时,蜀锦已是蜀汉的支柱产业,乃至诸葛亮也慨叹:“敌国之资,唯仰锦耳。"[3]诗中一则曰“靓女各攻翻样绣"(“翻样绣"即蜀绣中的双面绣),再则曰“鲜明机杼知无算,细碎锥刀不啻千",不但写出了绣娘美丽,能花样翻新作“双面绣",而且用织机“无算"、锥刀过“千"写出了织锦业的繁荣与规模之庞大。清代成都诗人杨燮《锦城竹枝词》有云:“水东门里铁桥横,红布街前机子鸣。日午天晴风雨响,缫丝听似下滩声。"完全可以看作诗中所写成都织锦盛况800年后的嗣响。

文章来源:《风景名胜》 网址: http://www.fjmszzs.cn/qikandaodu/2021/0301/931.html



上一篇:四女警战疫神女峰下最美逆行者
下一篇:紧握明灯坚定不移地向前走

风景名胜投稿 | 风景名胜编辑部| 风景名胜版面费 | 风景名胜论文发表 | 风景名胜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风景名胜》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