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每个有名人有风景名胜的地方,可能都有一个诗(2)

来源:风景名胜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9 06: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诗道鳟燕》,臧棣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 不论偏向哪种看法,汉语新诗的“失范”都被默认了,评价机制似乎总是显得缺少信服力,也缺

《诗道鳟燕》,臧棣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

不论偏向哪种看法,汉语新诗的“失范”都被默认了,评价机制似乎总是显得缺少信服力,也缺少公共性。在这个总的语境下,“征文体”的正当性便诞生于夹缝中,它的存在不会被立马作出或正或反的价值判断,批评的声音往往理不直、气不壮,而写作者们则如同寻找出口的迷路的人,会把每一扇门都推开看看出路何在,“征文体”就是其中的一扇。

这里不反对作为个体的写作者积极参加征文体,并获得写作的锻炼和物质的奖励,因为这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写作者个体不必回避的因素。这里意在讨论作为整体的“征文体”生产机制,以及当征文体成为我们时代火热的诗歌现象时,它到底能为汉语诗歌生态带来何种触动。

与征文体现象有关的另一维度的“失范”,发生于语言层面。这些年的一个诗歌现实是,我们已不可逆地被全面卷入移动网络时代,它和传统互联网时代有很大区别,它不可回避,没有“登录”或者“下线”,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连接中,并非我们选择“上网”,而是网络选择让我们“存在”。在出生于1990年代的新生代写作者崭露头角的同时,移动互联网的特质也伴随着他们的写作,朋友圈信息流对写作题材形成了架空,被动的“接受”取代了主动的“观察,进入”——许多经验只存在于概念中,甚至“爱”这样的基本概念,也可以被“文爱”这样的虚拟体验取代。里尔克观察并写作《豹》之类的传统经验诗,在新一代写作者身上有失效的可能。

《给青年诗人的信》,[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著,冯至 译,雅众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

自2020年始,在疫情常态化的大环境下,写作者日常交流的线上比例增加,随着日常口语的网络化,一种新的、以便利、快捷、实用为目的的网络口语体系正在形成,它也会反过来塑造本身带有语言开放性的汉语新诗,因此,一些年轻写作者的辞句面临着劣化的危机:当我们每天都会在微信上草草敲下数百上千字的时候,是否还能保持对语言的敏锐,像过去那样精细地打磨自己的诗歌语言?

虚拟空间里,出现了一系列“语言发明”,这对年轻的写作群体的影响尤甚,具体表现为“阴阳怪气”“抽象话”等亚文化;朋友圈社交语言的随意性、无处不在的反讽性,影响着写作者们的语感,改变其对汉语的认知;而它所提供的过量的现场感(“我无处不在,我通过观看而知道一切,但其实哪里都无法触碰和体验”),消弭着诗歌写作需要的距离空间、想象空间。吊诡的是,这种对经验的架空,却歪打正着地符合“征文体”的逻辑——在理论上,一个从未登上过某座名山大川的人,也可以用一首咏赞此山的诗去得奖。这或许是说明,在征文体的逻辑链条里,“诗歌经验”与“文学情绪”不再是第一手的,甚至不是必要的,它恰恰和朋友圈等移动虚拟社交所塑造的新型写作者人格不谋而合。

03

向诗歌征文大赛“就范”

以上诸多无序,既是失范的现象,也是“就范”的原因。

这种“就范”,在行动上体现为试图另起炉灶,建立一套诗歌评价机制。其背后的深层动因,既可以理解为对诗歌声誉的渴望,也不乏世俗层面的暧昧动机。当传统刊物日益圈子化而公信力降低、学院批评滞后且一贯有着对著名诗人一拥而上的“恶习”时,那些不知名的写作者,对诗歌声誉的渴望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以另一种形式来自我满足。

作者问136位出生于1990年后的诗歌写作者,“您认为自己是否在传统诗歌媒体上得到了足够的发表机会”。

这一渴望,作为写作这一“熵增行为”(王小波语)抹不去的原动力,遂以一种更加符合时代、更加直白的方式,改造了新一代写作者的上升路径,例如诗歌征文比赛的繁盛,高校文学奖的遍地开花,此两者,都是从各自的思路去试图重建一种符合自己需求,也符合时代背景的“另类诗歌评价机制”。

而征文体,恰提供了写作者自我满足的闭环,它绕开文学期刊和文学院的评价机制,取而代之以暧昧不清的“特定主题”和“展现特色”,为艺术以外的评价因素留下了空间,这一空间的膨胀恐将再次腐蚀我们本就饱受质疑的诗歌评价机制。同时,它让写作者失去良性的批评反馈,失去对自己诗艺水平的认知——如果我们目前还不至于没出息到把征文奖金当作自己艺术水准的反馈的话。换句话说,征文体现象假若能够兴旺一时,则多半也是建立于对汉语诗歌评价体系的公信力的进一步透支。它虽天生具有文学评价体制层面的“去中心化”,看似无比民主;却转而投身另一个不靠谱的“中心”,像一个侥幸捡到钱包,惊喜又不安的人,迅速侧身闪进这扇文坛话语权、民间资本力量、地方政府宣传部门这三者间不停旋转的华丽之门。

文章来源:《风景名胜》 网址: http://www.fjmszzs.cn/zonghexinwen/2021/0519/1039.html



上一篇:「重庆风景名胜」潼南双江古镇
下一篇:没有了

风景名胜投稿 | 风景名胜编辑部| 风景名胜版面费 | 风景名胜论文发表 | 风景名胜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风景名胜》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